

势银调研 | 氢枫:以镁基固态储氢撬动全球氢能贸易
在全球能源结构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趋势下,氢能作为清洁且高效的二次能源载体,正逐步成为国际能源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氢能的全球化贸易及规模化应用,迫切需要安全、高效且经济的储运解决办法。在诸多技术路线里,固态储氢技术,特别是以镁基材料为代表的金属氢化物储氢途径,凭借其较高的储氢密度、常温常压本质安全性以及长期循环使用中的稳定性,展现出成为氢能大范围流通关键载体的潜力,为构建跨区域、大规模的氢能供应链提供了新的可能。
成立于2016年的氢枫,堪称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与推动者。近期,势银(TrendBank)与氢枫就企业产品的当前状况、技术的发展进程以及固态储氢的商业化途径开展了深度交流。
作为国内领先的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氢枫秉持“赋能全球向可持续绿色能源转型”的使命,专注于氢气制取、储存、运输与应用四大环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覆盖从材料研发至系统集成,从装备制造到场景落地;其中包含自主研发的氢气分离与提纯、镁基固态储运氢以及加氢等先进技术。尤其在镁基固态储氢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推进方面,氢枫取得了关键突破:通过过渡金属催化剂改性、多孔压制与第二相阻隔材料的协同优化等,成功攻克了镁基材料在循环吸放氢过程中易粉化、动力学性能不佳等难题,循环充放氢使用寿命可达20年;同时,氢枫突破了镁基储氢材料的批量制备工艺难题,进入到工业级规模化生产的阶段。

回顾氢枫的发展历程,若干关键节点清晰地展现出其在固态储氢商业化进程中留下的坚实印记。2023年4月,氢枫发布全球首套吨级镁基固态储氢罐,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快速突破。2023年10月,氢枫于江苏宜兴举办全球首批镁基固态储氢罐交付仪式,标志着其镁基固态储氢产品正式投放市场。该产品采用20尺标准集装箱设计,符合国际相关设计规范,并获得了中国船级社认证;产品储氢量达到1吨,约为传统高压气态长管拖车的3倍,且能够灵活组合扩展。2024年11月,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开启了商业化海外拓展的新阶段。

步入2025年,氢枫于标准建设与产业协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6月,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订的《氢储能电站储氢系统运行规程》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此外,截至当前,公司还参与编写了《镁基氢化物固态储运氢系统技术要求》、《移动式大容量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的安全技术要求》、《固态可逆储氢材料通用要求》、《移动式固态储释氢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固定式固态储释氢系统技术规范》、《金属储氢材料吸放氢循环稳定性试验方法》、《固态储氢及氢电热联供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规范》等七项团体标准,初步构建起一套涵盖材料、装备至系统集成的完整标准体系。7月,其镁基固态储运氢车入选《2025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案例名单》,并与中化学城投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镁基储氢技术在绿氢、化工等应用场景的深度应用,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的拓展进程。
2025年8月,氢枫的国际化布局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其镁基固态储氢罐于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市顺利完成绿氢充装作业。此项目由当地能源企业SEDC Energy Sdn Bhd(简称“SEDCE”)负责运营,采用PEM电解水制备绿氢,使用氢枫的镁基固态储氢罐产品储存氢气并计划出口新加坡。此次合作不仅开启了马来西亚绿氢出口的先例,也为国际氢能贸易提供了全新的可行途径,充分证实了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在国际物流链中的可靠性与经济性。该产品凭借其高储氢密度、常温常压本质安全、兼容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等优势,为解决氢能跨境运输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氢枫镁基固态储氢罐充氢现场
镁基固态储氢技术是氢能行业的革命性技术,解决了行业氢储运瓶颈,大幅提升了储运安全性并降低经济成本。在各类固态储氢材料中,镁基材料呈现出独特的场景适配特性。与稀土系、钛铁系等材料相比,镁基储氢在储氢密度、原料储量以及成本可控程度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特别适宜中远距离、大规模氢气的储存与运输。
面向氢储运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氢枫凭借材料科学与工艺工程的深度融合,持续提高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循环寿命与储氢密度,为规模化应用筑牢基础。法规与标准的缺失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制度性瓶颈。氢枫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参与标准制定,推动构建从材料测试至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技术规范,为商业化进程消除制度障碍。出口能力与国际合作是检验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马来西亚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彰显了氢枫产品的跨境适用性,也为中国氢能装备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典型范例。
展望未来,氢枫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固态储氢产品与下游产品的耦合以及产品的迭代升级。同时,氢枫正持续推进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构建绿氢生态,致力于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使固态储氢成为连接氢能生产与消纳的“绿色桥梁”。
从技术研发至标准建设,从本土实践到跨国合作,氢枫正迈着坚实的创新步伐,推动镁基固态储氢由实验室阶段迈向产业化阶段,从中国走向国际。在全球氢能贸易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中国企业正凭借技术实力与商业智慧,为全球绿氢经济注入新的动力。